浙江教师招聘考试典型试题荟萃之名词解释一
- 时间:
- 2018-10-31 16:44:59
- 作者:
- 胡老师
- 阅读:
- 来源:
- 浙江省教师资格证
1. 教学过程:教师设计教学情境,组织教学活动,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,从而引导学生去理解、思考、探索和发现,使其获得知识、技能和态度的过程。
2.心理发展:指个体从出生、成熟、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。
3.最近发展区: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,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,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;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,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,即最近发展区。
4.学习动机: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、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,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。
5.自我效能感: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,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。
6.精细加工策略:是将新学习的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,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。
7.元认知策略: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,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,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。
8.态度定势: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,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、趋向或回避、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,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,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。
9.教学测量:借助于学业测验来对教学成效进行定量考核的一种方法。
10.晕轮效应:教师对学生的总体印象影响到对论文题目的评价。
11.教师职业道德修养: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师道德意识、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面,自觉地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、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,以及经过努力所达到的教师道德境界。这里含有两层意思:一是自我修养的过程;二是通过修养活动所达到的道德境界。
12.课程评价: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、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,实现的程度如何,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,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。
13.分科课程:亦称“学科课程”,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内容,组成学科,以科学的逻辑体系制定标准,编写教科书,规定教学顺序、教学周期与学时、学科教学的课程。它是学校课程的基本形式。这种课程有悠久的历史,中国古代的六艺,古希腊的七艺,是最早的学科课程。近代学校的学科课程是文艺复兴后逐步形成的百科多书式的课程。
14.班级授课制: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,它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,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,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多班学生集体上课。
15.教学模式: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,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,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,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。